兩個戰場一種擔當—工力所深入地震災區開展科學考察
發布時間: 2021-07-02 點擊數量:16502021年5月21日和22日,我國陸續發生了云南漾濞6.4級和青海瑪多7.4級地震,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接收到地震速報信息后,黨委書記、所長李山有、副所長張令心等所領導高度重視,按照中國地震局部署要求立即啟動研究所應急支撐響應,結合新修訂的《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地震應急響應工作預案》,連夜部署應急管理人員和科技人員開展云南和青海兩地相關應急與科技支撐工作,同時部署準備震后科學考察相關工作。
強化政治擔當,切實履職盡責。兩地地震發生后,工力所黨委高度重視,深入學習中國地震局黨組125號文件、黨組擴大會議1號和2號會議紀要,傳達學習中央領導同志關于云南漾濞6.4級地震、青海瑪多7.4級地震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學習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專題會議,安排部署貫徹落實工作。要求全體干部職工切實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上來,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高度政治責任感和擔當意識,進一步履行好核心職責,增強風險防范意識。
牽頭組建調查組,開展震后科學考察。工力所積極參加中國地震局地震科考方案的制訂,并牽頭組建調查組,負責兩地地震的“強地面運動與工程震害機理”調查分項工作,并聯合了同濟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的專家。先后增派林均岐、毛晨曦、劉金龍、杜柯、黃勇、汪云龍、張昊宇等十余人次開展現場科考工作,對震區強地面運動分布特征給出地面運動峰值參數分布圖和地震烈度分布圖,完成主震的地震動場構建;調查了砂土液化等地質災害和工程震害,分析工程結構震害特征,分析震害破壞機理,服務韌性城鄉建設。
參加災情核查,評估災害損失。根據黃明部長批示要求,應急管理部成立災損評估核查專家組赴青海瑪多地震災區開展地震現場災情核查評估。工力所專家孫柏濤研究員和戴君武研究員作為專家組成員赴地震現場開展實地核查,為進一步全面核查評估青海瑪多7.4級地震災害損失,為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提供決策支撐。
認真開展科考,喜獲寶貴資料。汪云龍、黃勇、張昊宇三名科考隊員于5月26日趕往青海瑪多地震現場,他們克服了高原反應、強紫外線及天氣多變等困難,歷經三天行程700余公里對野馬灘大橋、野馬灘二號橋、昌麻河大橋和工區、輸電塔及微觀震中黃河鄉等進行實地調研和震區內主要工程震害的考察,揭示了此次地震液化的基本規模、破壞情況及與工程震害的初步關系。經過幾天艱苦調查,終于發現此次地震引發了有歷史記錄以來,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區最大規模的場地液化,液化區涉及面積數百平方公里,覆蓋整個黃河源河灘場地。該液化規模在場地液化研究史上也不多見,為地震工程的研究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堅守科考一線,踐行初心使命。林均岐、林旭川、劉金龍、周中一、陳相兆五位隊員是第一批趕赴漾濞縣地震災區的應急科考隊員,他們在余震頻發、道路滑坡等多重危險環境下,時刻牢記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克服了地震現場食宿條件艱苦等困難,冒著高溫酷熱的天氣,對大理市和漾濞縣破壞較重的房屋、生命線系統以及市政基礎設施進行細致全面的調查。總行程超過3000公里,共拍攝各類震害照片6000多張,編制完成漾濞縣6.4級地震強地面運動與工程震害機理科學考察報告科學考察報告,總結分析了此次地震的地面運動特點及工程震害機理,對重要工程結構的震害特征進行了剖析,為我國工程抗震設計及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